财说|净利首亏,万东医疗“以价换量”能否突围?|界面新闻 · 证券

toodd 3小时前 阅读数 2 #热搜

医疗设备公司万东医疗(600055.SH)上市以来首度亏损。2025年三季报显示,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1.89亿元,同比增长8.73%;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-2720.98万元,同比骤降123.51%。

万东医疗虽然营收维持增长,但毛利率降至32.6%,净利率跌至-2.3%,经营现金流转负。如今行业集采降价、需求周期放缓的外部压力交织,大股东美的集团加持能否帮助万东医疗摆脱业绩困局,仍有待观察。

资产负债表“失血”

万东医疗盈利能力在三季度急剧恶化。

数据显示,公司前三季度营收虽增至11.89亿元,但归母净利润亏损2720.98万元,同比降幅达123.51%。拆分单季来看,第三季度营收3.45亿元,同比下滑12.17%;当季净亏损则扩大至7850.85万元,同比降幅达353.32%。

盈利下滑背后是毛利率的持续承压。前三季度万东医疗综合毛利率仅有32.62%,较去年同期继续下滑。2021年至2024年,万东医疗毛利率分别为45.82%、44.11%、42.38%、36.55%,呈逐年走低之势。

2025年前三季度,万东医疗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-4.04亿元,同比大降1691.43%,表明主营业务现金回收能力转弱。资产负债表两端同时承压,截至三季度末,公司应收账款同比激增81.81%至6.93亿元,预付款项余额同比暴增355.39%,存货同比增加146.78%。

公司解释称,应收账款增加主要源于产品销售结构升级及放宽信用政策,预付款项和存货攀升则与为集中采购大单提前备货有关。注册会计师洪杰向界面新闻表示,经营现金流转负表明公司主营回款压力增大,“这可能增加短期偿债负担、限制公司再投入能力,并影响供应链账期,甚至需要依赖外部融资来补充流动性”。

深入来看,盈利下滑的直接原因在于毛利骤降和费用上升。万东医疗表示,公司调整销售策略、积极参与各地医疗设备集采,使产品毛利率明显下滑,同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,导致净利润承压下滑。换言之,公司主动以降低产品价格换取订单增量,叠加研发等期间费用攀升,侵蚀了账面利润。

这一趋势在2024年已现端倪,公司当年全年营收增长23.26%至15.24亿元,创近十年最高增速,但净利润同比下降16.54%至1.57亿元。公司在年报中解释,2024年行业总体需求收缩,市场竞争加剧。尽管当年核磁共振设备销量同比大增92.65%,但高增长未能转化为同等幅度的利润提升。

横向对比也印证了万东医疗毛利水平的不足。Wind数据显示,2025年前三季度,头部医学影像厂商联影医疗(688271.SH)的毛利率为47.93%,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(300760.SZ)约为61.67%,而万东医疗同期毛利率仅32.62%,明显低于行业龙头。

医疗器械分析师陈茜告诉界面新闻,这种差距一方面源于产品结构,万东医疗当前产品以中低端居多,缺乏足够的品牌溢价和技术壁垒;另一方面则反映规模效应不足,公司在CT、MRI等高端领域起步较晚,核心部件仍部分依赖外部。行业数据显示,高端产品比重与毛利率水平呈正相关。

价格战何时休

近两年,国内医学影像设备市场环境发生明显变化,行业整体进入政策驱动的存量竞争阶段。

万东医疗称,国内大型医疗设备更新换代的节奏放缓,行业规模较上一年明显收缩。一方面是此前疫情期间采购高峰过后需求回落,另一方面则是政策层面开启对高值医疗设备的集约化采购试点。在此背景下,自2023年以来,福建、湖南、河南、新疆等多省份相继开展大型影像设备集中采购,万东医疗密集参与并多次以超低价格中标。

具体来看,2025年4月福建省CT、MRI设备集采结果公布,万东医疗在1.5T磁共振采购中,以每台约200万元的报价中标35台,单价较福建省医保局公告的招标预算价(约522万~600万元)降低六成以上。紧随其后,5月河南省县域医共体设备更新集采中,据MedTrend报道,公司16排CT中标单价仅59.68万元,比国内主要竞标对手的报价低24%;32排CT中标价92.29万元,几乎腰斩采购方设定的205万元/台预算价格。

超预期的大幅降价策略令行业震动,也直接拖累了公司整体盈利水平。陈茜告诉界面新闻,万东医疗正在用价格几乎击穿成本线的方式抢占基层市场。“销量猛增却令利润摊薄甚至倒挂,这在财务报表上体现为营收增长而净利下滑的反差现象。”

目前医疗设备集采尚以省级和区域医共体为主导,但国家层面已释放出扩围信号。万东医疗管理层曾表示,推行“以价换量”策略虽迅速打开县域市场,但也明显压低了产品毛利率,并强调“净利润端的承压换来了技术攻坚的硬核成果”,如全球首台无液氦MRI量产。

然而,短期内研发成果尚未转化为利润,反而推高了费用投入。更为严峻的是,公司日前公告将四项募投研发项目的达产时间集体延后。其中“CT产品研发及产业化”“DR及DRF产品研发及产业化”项目由原定2024年底顺延至2025年12月31日,“MRI产品”“DSA产品”研发项目则延期至2026年底。

万东医疗解释称,CT项目延期是由于客户提出了更高临床应用需求,而DSA项目则需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规划以满足新的竞争要求。医疗器械研究员黄安阳指出:“医疗设备行业进入拼技术、拼成本的新常态,没有过硬产品,只靠资本和营销已无法支撑可观利润。”

美的集团的跨界“阵痛”

万东医疗坚持“以价换量”的背后,是其控股股东美的集团在医疗器械板块的战略布局。

公开资料显示,美的集团于2021年2月以22.97亿元受让万东医疗29.09%股份,同年7月又通过认购定增将持股比例提升至约40.91%。入主后,美的迅速向万东医疗输入管理和资源。2021年6月,美的副总裁胡自强出任万东医疗董事长。2023年,美的集团成立独立的医疗事业部。

在美的集团的战略版图中,万东医疗承载着“产业协同”的厚望。美的入主后,为其制定了“数智化医疗生态构建者”的新定位。美的集团当初的愿景是利用美的在精益制造、全球渠道和国际化经营方面的经验,全面提升万东医疗的竞争力。为支持扩张,美的集团不仅提供资本输血(如参与定增募资用于MRI、CT等项目),还调配资源帮助万东拓展海外市场、优化供应链管理。

事实上,美的系资源的导入并未立即改善万东医疗的盈利困境,反而影响了成本推高。公司披露,2024年已构建“5+1”海外布局,实现境外收入2.33亿元,同比大增68.36%。但同期公司海外业务成本同比猛增108.38%,导致海外毛利率下降13.21个百分点。可见,即便借力股东的国际渠道,开拓新市场亦非一日之功,前期投入与低价策略让短期利润更加单薄。

医疗器械行业研发周期长、投入产出不匹配的特点,决定了短期内难以复制美的在家电领域的高周转、高利润模式。如今万东医疗出现亏损,而要在保持价格竞争力的同时恢复盈利,非一朝一夕之功。

热门
标签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