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亿健康险内部裂变,养老成保障体系的薄弱环节分析

toodd 4小时前 阅读数 2 #热搜

界面新闻记者 | 吕文琦

在DIP/DRG医保支付改革、寿险预定利率下行和民众对更高品质医疗服务需求的多重刺激下,今年的健康险保费一改过往乏力之态,增速明显。而《关于推动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的出台,又为健康险未来的方向指明道路。

10月22日,手回集团旗下小雨伞保险经纪、创信保险销售(拟更名为手回保险代理有限公司)与南开大学金融学院联合发布的《2024健康与养老保险保障指数研究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指出,2024年我国居民健康保险保障指数为0.6241(总分1),标志着国民健康保障体系已成功构建起广泛的基础网络。但养老保险保障指数仅0.4706,揭示了“养老”已成为我国多层次保障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。

医疗险上重疾险下

调研数据显示,我国居民的健康保障体系已形成良好基础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.85%,与此同时,商业健康保险持有率高达77.51%。其中,医疗险和重疾险作为市场主力,覆盖率分别为45.38%和41.24%;惠民保作为重要的普惠创新,参保率达到32.15%。

从保费收入来看,继2020年迈上8000亿元新台阶后,健康险保费收入于2023年突破9000亿元,2024年增速较前两年有显著提升,达12.75%。如按月均保费推算,健康险原保费收入将于2025年二季度突破万亿大关。

但在健康险中,中高端医疗险井喷但重疾险发展失速。

报告显示,目前,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超4亿,占总人口约28%。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、消费者医疗服务需求丰富及商业健康险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,中高端市场迎来了新风口。高端医疗险人群结构呈现“多核并进”的结构,过去五年,高端医疗险已经从“高净值专属”逐渐发展到“城市中产的进阶选择”,让更多家庭纳入投保的考虑范围。

然而,重疾险新单增速连续四年处于个位数区间,增长乏力与发生率恶化,重疾险迎来“换挡期”。

《报告》分析,在政策引领下,大环境将重头戏冠与创新药械与医保数据和结算赋能,也因此为医疗险和普惠型商业险的发展打开了更具潜力、更为顺畅的成长通路,持续撼动重疾险曾经的主导地位。商保行业销售人力探底、预定利率下调导致的长期健康险费率涨,重疾险的高增长模式或将一去不返。

对此,《报告》建议,重疾险创新需多维突破。在拓客层面,通过渠道与客户群体的精准定位实现差异化竞争;产品层面,推出分段给付等创新理赔方式,并以“健康保障+养老储备”的复合设计,让“未病防损”与“健康增值”形成闭环,将两全险以附加的形式与重疾险进行一站式投保。

北京人寿总经理王修文则向界面新闻表示,重疾险需通过分红型设计增强客户获得感,并推动建立行业统一的疾病定义库,以减少理赔纠纷,提升定价和理赔精准性。此外,应加快开发针对“一老一小”的专属产品,深耕少儿重疾,探索中老年人重疾。

健康与养老融合发展

尽管健康险总体发展势头良好,但养老体系却结构严重失衡。《报告》显示,目前养老体系高度依赖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(覆盖率74.38%),而第二、三支柱发展迟缓,企业年金、个人养老金和商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有限,导致“额外保障水平”指标得分仅为0.2293。

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向界面新闻表示,健康与养老并非割裂的风险,而是贯穿个人全生命周期的连续谱系。当前保障体系的割裂,造成了资源分散和效率损失。未来,必须打破险种壁垒,推动健康保障与养老积累的深度融合。

在朱铭来看来,当前,我国健康险发展呈现保障意识提升但结构有待优化、养老保障过度依赖第一支柱的局面。未来需强化政策引导,壮大第二、三支柱。

朱铭来告诉界面新闻,未来需要强化政策,完善多层次的体系,比如怎么强化二支柱和三支柱,基本医保和商保如何更好的融合发展。

“对于弱势群体要开发普惠型的养老和健康保险产品,国家在相关方面需要有财政补贴或是税收优惠的支持。另外产品设计上要创新与跨界融合,为年轻人、新业态人群设计更好的保障。”朱铭来表示。

《报告》建议,市场层面,保险机构应大力创新,开发与健康管理、养老服务紧密捆绑的综合性产品。例如,探索“养老保险+健康管理服务”、“年金保险+养老社区入住权”、“重疾险+长期护理险”等组合方案,让保障产品不仅能应对风险,更能主动管理健康和规划养老生活。

热门
标签列表